核心阅读
作为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管总规划,“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一项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方案。5年来,在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共同努力下,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陆续取得一系列成果,不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管总规划,“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一项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所强调的,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确而紧密。
5年来,在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共同努力下,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陆续取得一系列成果,不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政策沟通奠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基础
自2013年倡议提出以来,在中外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国际上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共识和响应越来越多,许多国家经历了从观望到参与、从被动感受到积极推动的转变。截至2017年底,中国已累计与8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0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的有关决议或文件,都纳入或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召开表明,“一带一路”正从中国方案成长为国际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此过程中,中国的政策沟通举措可以概括为三个特征:一是充分依托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既有的双多边合作机制;二是努力寻求“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战略对接、规划对接和平台对接;三是遵循整体推进(面)和重点突破(点)相结合的推进节奏。
设施联通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
正所谓“要致富,先修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自2013年以来,在“六廊六路多国多港”框架下,以重点国家、重点项目为突破口,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设施联通进一步加速,呈现出多点开花、有声有色的局面。从中国的东海之滨到欧洲的波罗的海,从太平洋至印度洋和地中海,包括公路、铁路、油气管道、港口、电网、光缆、航空在内的各种跨境基础设施正在成为“一带一路”上最具象征性和实质性的载体。推进设施联通的正面效应在于:一是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改善民生,直接惠及普通人;二是有利于沿线国家改善经贸、投资、产业环境,助推东道国经济发展;三是为域外国家创造新的经贸投资机会,助力全球经济复苏。这些正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和国际公共产品功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贸易畅通扩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利益交集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14—2017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占同期外贸总额的1/4以上;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600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10左右。其中,2017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达7.4万亿元人民币,我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4亿美元。截至2017年底,中国企业在24个沿线国家合作建立初具规模的合作区75家,入区企业3879家,累计投资254.5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超过16.8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1.9万个就业岗位。在统计数据稳步增长的背后,反映的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投资贸易便利化、产能和装备合作等方面的快速进展。“一带一路”贸易畅通为各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为中国与沿线国家从利益共同体迈向命运共同体创造了条件。
资金融通强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金融支持
加强金融合作,促进货币流通和资金融通,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稳定的融资环境,也有利于引导各类资本参与实体经济发展和价值链创造,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自2013年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有关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网络化布局,创新融资机制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具体体现在:一是加强金融合作机制对接;二是打造新型合作平台和创新融资机制,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相继成立运行;三是深化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合作;四是扩大本币互换与跨境结算;五是加强金融监管合作。这些举措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工业化提供了宝贵资金,为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公共产品。
民心相通筑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群众基础
人文交流是深化国家关系的“基础设施”,是推进民间友好的“民心工程”,为“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宝贵的活力、人气和热度。但与此同时,相较于基础设施、产业园区或融资平台建设,它又是最难实施、最慢见效的领域。共建“一带一路”离不开各国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也为民众友好交往和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等活动带来了便利和机遇。自2013年以来,中国与各方在文化、教育、艺术、旅游、体育、卫生、妇女、青年、智库、科技、环保等各领域的交流频繁。在新疆吐鲁番种植水果的农民,在重庆组装笔记本电脑的工人,在福建自贸区从事人民币跨境业务的银行职员,在哈萨克斯坦“双西公路”沿线开店的餐馆老板,在巴基斯坦山区饱受停电之苦的小学生,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港集装箱码头工作的吊车司机,在缅甸马德岛参与中缅原油码头建设的青岛港员工,在印尼承建雅万高铁的两国工人,在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上班的纺织女工,在俄罗斯使用阿里巴巴“速卖通”平台网购的女大学生,在西班牙马德里从事中欧贸易的商人,在英国参与欣克利角核电站建设的中法两国工程师……无论是主动或被动,越来越多普通人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都在不知不觉间因“一带一路”建设而受益或改变。“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推动了文明互学互鉴,使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得以通过普通人的实践落地生根。
简言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大举措,是通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也赋予了“一带一路”倡议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在全球政治经济局势晦暗不明、人类社会再次处于十字路口的关键时刻,中国将“一带一路”打造为最广泛的国际合作平台,积极倡导包容性全球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学习时报所有。未经中央党校报刊社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如需使用请点击后方“获取授权”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