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力量之所以是中国人民的时代合力,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对各种力量的集中功能。这就需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才能使中国力量真正成为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正能量。
历史合力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合力论的视阈中,合力概念主要有这样几层涵义:第一,合力的主体是人,是一群人的力量,或是多个“单个人”的力量。这里所说的“一群人”,当然是由众多的个体组成的,他们或以个体的面目出现,或以具有一定组织结构的形式出现。第二,“一群人”之间是有利益关系或利益上的交汇点的,否则,他们也不会在特定时空中聚集在一起从而发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并由此形成了合力。第三,合力具有客观性、强制性,它是不以任何人包括杰出人物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对参与或涉足“合力场”中的任何一个人或组织都具有强烈的、无所不在的制约作用。第四,在错综复杂的合力中,有一种力量在起着决定性或主导性的作用,这就是经济力或生产力。对此,恩格斯曾明确指出,虽然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而且相互作用的力量很不相等,但其中的经济运动是最强有力、最本原和最具决定性的。第五,在导致合力的相互作用中,既包括相互冲突或斗争的一面,还包括着在协同性劳动中所形成的协作力这一“新力量”。第六,在众多人的力量包括许多人的意志的集合博弈中,如何才能形成集体性的协作力呢?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就是说,具有协作性的共同劳动需要指挥,如同一个乐队需要指挥一样。这意味着,“合力”当然也需要“指挥”,没有“指挥”“调控”的合力是无序的、随意的、恶性的力量。
今天,研究和学习历史合力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我们深刻把握和建设日益壮大的“中国力量”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和理论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国力量”。而在历史合力论的视阈中,中国力量实际上就是13亿多中国人民在坚持中国道路的实践中形成的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创造中国奇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合力”。
中国力量这一“时代合力”主要具有这样一些表现和特征。第一,发展性。中国力量是在中国的发展中生成的,是中国发展的表征。中国人民在发展创造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力量发挥、运用、展现、物化的过程。中国力量的强大与中国的发展进步是成正比例关系的。第二,整体性。从力量主体的角度讲,这种整体性表现为一种团结性,因为团结就是力量,中国力量实际上就是13亿多中国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在这种团结中包含着“最大公约数”,在民族意志和认知上具有广泛的统一性和共识性。基于力量内容的角度分析,这种整体性表现为一种统一性,即中国力量是由诸如经济(生产)力、政治(制度)力、精神文化力(包括思想力)、科技力、军事力等构成的,是多个力量要素的集合体或统一体,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中国力量都是不完整的。第三,科学性。科学性表明中国力量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指的是中国力量是造福中国人民的力量,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正能量”。合目的性反映的是中国力量的价值属性,揭示了它的先进性、正义性。合规律性则是指中国力量的生成和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如要与自然生态相协调,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相吻合。当前,要重视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研究和认识,使中国力量的发展能在遵循这三大规律的基础上顺利推进。第四,内生性。内生性强调的是中国力量的“中国特色”,即这种力量是适应着中国国情、在中国大地上土生土长、为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力量,其力量主体是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坚持内生性的关键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道路。第五,时代性。时代性表明中国力量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力量面临的主要问题、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以及表现形态等都是不相同的。第六,创新性。在中国力量中,包括着中国效率、中国速度,而这种效率的提高、速度的提升,显然离不开创新驱动。创新能力是中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国力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第一位的动力。要推进中国力量的发展,就必须把创新摆在第一位,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国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集中反映,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换言之,中国力量之所以是中国人民的“时代合力”,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对各种力量的“集中”功能。当然,要想“集中力量”,一方面要防控合力中的冲突力,另一方面还要强化或突出合力中的协同力或协作力。在我国,对协作力的强化,关键是要发挥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才能使中国力量真正成为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正能量。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学习时报所有。未经中央党校报刊社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如需使用请点击后方“获取授权”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