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流一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17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并明确提出,“中外人文交流是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夯实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实践中,无论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全方位外交布局,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还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同各国的广泛合作中,人文交流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和实践,不仅为中国的公共外交战略和国际舆论传播指明了方向,也开启了中国公共外交的新阶段。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本国国情,也受制于国际环境,既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军事环境,也包括国际舆论环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增进“民相亲”正是公共外交的宗旨。国际上对公共外交的概念最初只是指一国政府承担的对外国公众的宣传活动,但是后来,事实上,民间团体、社会组织,甚或个人也越来越多地参与了公共外交,公共外交也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我综合了国内外对公共外交的表述,对公共外交的定义是:政府和公众(包括社会组织、企业、媒体和个人等等),从各自角度,向外国公众(也包括公职人员)表达本国国情,说明本国政策,回答关于本国的问题,同时了解对方观点的国际交流活动。公共外交的目的是增进外国公众对本国的了解,改善对本国的民意,形成更为友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
今天,中国已经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通过公共外交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争取世界各国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支持,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加强和促进公共外交要以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和对外战略为根本,以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为宗旨。常言道: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情相交,情离则伤;惟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公共外交是人文交流的重要渠道,是构建良好国际关系的铺路石。
多年来,我一直努力倡导和促进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我很高兴看到中国人民大学的王莉丽博士一直致力于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作为舆论学和公共外交领域的研究学者,她在《公共外交:多元理论与舆论战略研究》著作中主张“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公共外交体系”,并明确提出“舆论是贯穿于公共外交理论与战略的核心问题”。我很赞同这一学术主张和观点。
她的这本专著对公共外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分析与舆论战略研究,提出了“多元公共外交”概念与理论框架,对公共外交中的多元行为主体角色和舆论战略进行了具体分析。对舆论与公共外交、智库与公共外交、媒体与公共外交、中美关系与公共外交进行了专题论述。这本书一方面可以作为公共外交专业理论研究书籍,另一方面对有机会与国外公众交流的机构和各界人士都具有一定指导和启示作用。
新时代,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当下,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的公共外交,要以一种天下情怀,潜移默化地加强国际社会的相互了解、彼此尊重和友谊,持续性地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民心基础。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要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相信《公共外交:多元理论与舆论战略研究》一书的出版,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外交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意义和影响。
(作者系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学习时报所有。未经中央党校报刊社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如需使用请点击后方“获取授权”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