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建设良好生态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到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良好生态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
高质量发展,充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涉及经济发展各领域、各层面。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绿色发展、良好生态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标志。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求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更加注重构建绿色生态体系,着力提升“绿色GDP”产值。一方面,既要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物质产品、精神文化产品,创造源源不断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又要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创造绿色低碳的生态财富。实现高质量发展,对生态承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自然生态系统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良好,意味着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完备、结构合理、良性循环,资源总量和生态容量都达到较高水平,可以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建设良好生态迎来了重要机遇期
绘就了生态蓝图。党的十九大赋予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战略地位和重大使命。明确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建成美丽中国。
明确了丰富内涵。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更加注重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大生态保护和自然修复力度,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必须更加注重提供丰富优质生态产品,依托森林、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地和物种资源,提升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必须更加注重完善生态服务网络,加大自然生态公园、郊野公园、城乡绿道、生态步道、森林康养等服务场所和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更加注重弘扬生态文化,在全社会形成珍爱自然、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具备了扎实基础。以天然林资源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益补偿等为主体,国家组织实施了一批“千亿”量级的重大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自然生态系统已由整体破坏退化进入到休养生息、逐步好转的新阶段,正呈现出良性循环发展的态势。中央环保督察实现省级全覆盖,资源节约、污染防治取得明显进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方式更加多元高效,全面保护、系统修复、科学治理、强化服务“齐发力”,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显著增强。
以更大力度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实现保护和发展内在统一、相互促进。把建设绿水青山、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义和重要目的,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充分挖掘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资源潜力和产业价值,在绿色种养、自然观光、生态休闲等方面做足文章,大力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态扶贫的贡献率。
开展全面保护修复。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生态系统是可以修复的。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在维护森林生态安全的同时,大力提升草原、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质量,优化自然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组成,实现各个自然生态系统之间有机统一。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全面保护天然林、沙区植被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对良好自然生态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促进乡村城市共绿共美。坚持城乡统筹、生态一体化发展,优化城市、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布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着力打造乡村绿色生态屏障,实施乡村绿化美化提升工程,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规模,积极开展退垸还湖还湿,建设一批经济林、防护林基地,严格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和古树名木,构建乡村森林田园生态系统。着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城市森林、绿地、湿地、河流、公园等生态系统,构建森林环绕、蓝绿交织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深入实施重大生态工程。继续组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草原保护治理、湿地保护恢复、防沙治沙、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国家储备林建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和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发挥在绿色生态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作者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司长)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学习时报所有。未经中央党校报刊社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如需使用请点击后方“获取授权”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