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作民,江苏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二级教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兼职教授。长期从事中西哲学、思维方法等领域的研究。著作有《走进思维的新区》《人类重要哲学命题》等。曾获全国第七届青年读物奖、全国党校系统首届精品课奖、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奖等奖项,入选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师资库”。
1986年夏天,梁作民老师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进入江苏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工作。三十多年来,梁作民老师始终在同一个部门,始终在教师岗位,秉持“钉钉子精神”,潜心治学,求真求新。
科研:思考自己的思考
在读书期间,梁作民老师接受了系统的哲学教育,其学术志趣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西文化、思维方法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围绕思维哲学这一领域,梁老师结合现实,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既有新意又有应用价值的理论框架。他强调人的思维包含两个层面,第一是“想什么”,第二是“怎样想”,然而日常思维总是关注前者却忽视了后者,所以梁老师沿着“思考自己的思考”这一路向展开研究,取得了较有影响的学术成果。
来到江苏省委党校之后,梁老师结合领导干部思维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为基础,吸收心灵哲学、认知心理学以及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建构起一种系统化的思维哲学框架。梁老师认为,逻辑在先的客体世界构成人类思维的对象,思维对象的复杂性表现为数量无穷、属性无穷和变化无穷,从而给人类的认识与思维带来众多难题。另一方面,作为思维主体的人类头脑的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客体世界。头脑并不是近代哲学家所理解的“白板”,在思维发生之前已经存在许多预设和框架了,其中主要表现为实践目的、价值模式、情感偏好和知识储备等。人类思维的运行过程实质上就是头脑发挥主体能动性,运用预设框架对于复杂的客体对象进行加工整理,通过选择、抽象、截取和重构等手段,最终在头脑中形成思维结果即某种概念、命题、知识和理论等。正因为如此,主体的思维结果与现实的客体世界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分离,这就是哲学家所说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也是实践家所说的“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二者构成了人类思维所面对的永恒矛盾,对这个矛盾的不同理解和处理也就引发出众说纷纭的理论观点和千差万别的实践行为。
梁老师运用这种思维哲学框架分析领导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和方法,比如创新思维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创新成为各行各业的主旋律,而任何创新首先是观念和思维的创新,特别是领导干部首先要学会“思考自己的思考”,才能具备创新的头脑。梁老师根据思维哲学原理设计了系列化的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及其训练模式。这些理论和方法在梁老师的《走进思维的新区》一书中做了全面阐述,该书1997年获江苏省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
教学:一桶水引出一井水
梁作民老师强调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注重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授课讲题,先后在主体班开设多种课程,比如“恩格斯《费尔巴哈论》导读”“领导者创新思维”“党校授课的新理念与新方法”等。一些学员表示,上梁老师的课,就好像在行云流水般的魅力语言中获得思维共鸣和方法启迪。
然而,梁老师自己说,他并不是天生就会讲课的。他认为提高讲课水平主要靠两条,一是实践训练,二是理论总结。他的实践训练首先是北大读书期间,当时他组建了两个学生社团,由于经常主持各类沙龙座谈和辩论演讲,锻炼了自身的演讲能力。后来到党校做教师,学员是各级领导干部,梁老师一边投身教学实践,一边进行理论总结,构建了一个颇具党校特色的授课模式,包括一系列的新理念与新方法。
梁老师认为,党校授课的效果取决于五大要素:授课主体(谁来讲)、授课对象(给谁讲)、授课内容(讲什么)、授课形式(怎样讲)、授课环境(在哪讲)。其中每个要素都是授课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是有时人们只看重第一个和第三个要素,却忽略了其他的要素。梁老师特别强调授课对象即学员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是经验论占主要地位,使得传统教学方法以单向灌输为主,忽视了学员的主体能动性。梁老师针对传统的灌输论提出一个崭新的比喻:党校教与学的关系就像老式的压水井,要想从井里压出水,必须先朝井里倒一桶引水;有了这桶引水,井里能涌出无穷无尽的活水。那么在党校课堂上,教员怎样用自己的“一桶水”引出学员的“一井水”呢?梁老师强调,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员是知识服务者,必须开发引导并满足学员的知识需求。在授课内容上,党校教员要“用学术讲政治”,要处理好广度与深度等辩证关系;在授课形式上要树立权威形象,运用语言艺术营造生动的氛围;在授课环境上还要优化“可视性”“可听性”和“可感性”。授课的五大要素合理配置,课堂成为良性互动的“思维场”,才能让学员收获最大化,才算是真正的精品课程。
生活:诗意地栖居
哲学家海德格尔特别欣赏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也正是梁老师孜孜以求的生活境界。与课堂上的慷慨激昂不同,生活中的梁老师低调内敛,在陌生人面前甚至显得羞涩木讷。多年前他应邀去某个单位讲课,负责接待的同志看见梁老师木木的,开始还有些疑惑:“这老师会讲课吗?”直到今天很多人评价梁老师:“讲台上下,判若两人。”
除了哲学的研究者和传播者,梁老师更是哲学的践行者。“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几乎就是他自身的真实写照。十年前,梁老师几次申请辞去了哲学教研部主任职务,为学校中层干部年轻化做出榜样。多年以来,尽管他的教学打分一直领先,但是梁老师多次明确表示不参加教学评奖,把荣誉让给年轻教师。梁老师很赞同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结尾处的一段话,认为对职位、牟利,没有任何考虑,才能对理论和哲学产生真正的兴趣,才能“致力于纯粹的科学研究”。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学习时报所有。未经中央党校报刊社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如需使用请点击后方“获取授权”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