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山东费县从解决影响农村发展稳定的根本性问题入手,探索建立3项基层治理机制、4条基层社会保障线,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向精细化、制度化、系统化转变,探索出一条多元化新型村级治理之路。
背景动因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社会正处于剧烈的转型过程中,新老问题交织在一起。如何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破解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成为摆在地方党委、政府面前一项重要任务。费县是农业大县,总人口8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72%。2014年,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了县级党员领导干部“村村到、全覆盖”大调研活动,梳理热点难点问题1316个,主要表现为“三难两多两少”。“三难”,即一是村级班子建设难,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难、增收难,三是群众办事难。“两多”,即一是村干部违法违纪多,二是村级矛盾纠纷多。“两少”,即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投入少,二是农村困难群体保障少。
主要做法
建立3项社会治理机制。一是抓班子,建立农村基层班子建设长效机制。紧紧抓住村级班子建设这个核心,制定了“三年攻坚”计划,坚持一年一个主题推进。2015年,实施抓班子融合强筋壮骨、抓队伍整训强基固本、抓制度落实促规范运行、抓保障投入提高干部工作积极性和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群众满意度的“四抓两提升”工程,实行组织生活、决策、执行、财务、服务“五个统一”。2016年,按照“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要求,建立履职纪实网络化平台,将所有党员干部都纳入考核纪实和群众监督视野。2017年,着手建立“三诺两考一平台”,对全县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实行全员亮诺践诺兑诺、全员履职纪实、全员量化考核,实现党员日常监管全覆盖、无缝隙。二是抓监管,建立农村财务有效监管机制。围绕农村财务管理这个关键,实施“123固基工程”,即建立“费县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一个网络平台,实现会计电算化和阳光村务公开。健全经管、审计两支队伍,设立县乡管理机构、经管人员,对村会计实行县考、乡聘、村用,专职化管理;在各乡镇设立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办公室,每年对辖区内各村财务普审一遍;在县审计局设立村居干部审计办公室,每年定期不定期抽查“再审计”不少于30%的村居。落实村务财务“双公开”、民主理财、责任倒查“三项措施”。截至2017年底,全县代管村集体资金余额1.33亿元,增加村集体收入1530万元,节省资金1920万元,被评为“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三是抓调解,建立农村基层社会矛盾有效调处化解机制。坚持重心下移,按照“4355”工作思路,健全乡镇、工作区、行政村居、自然村或村民小组四级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网络,搭建群众诉求接待服务中心、民调工作站和民调工作室三大服务平台,组建乡镇专职调解员、特邀调解员和村居法治指导员、调解志愿者、稳定信息员5支调解队伍,健全完善定期排查、处理报告、会商研判、多调对接、评查听证五项机制。截至2017年底,全县12个乡镇全部建立了社会矛盾调处化解四级网络,建成各类调解组织434个,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7820件,调解率达99.6%。
筑牢4条民生保障线。一是农村基层班子运转保障线。县财政每年拿出当年公共财政预算的2%作为基层组织建设专项资金,乡镇按照不低于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5%设立村级组织建设工作专项经费,对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进行专项补助,保障村级班子有钱办事、正常运转。建立农村干部待遇正常增长机制,实行县级统筹、按月发放。2014年以来,共统筹财政资金1亿余元,用于集体经济薄弱村运转、村级办公场所建设及村干部待遇保障。二是城乡环卫一体化保障线。着力构建“以公共投入为主、多元化投入为辅、社会积极参与”的资金保障机制。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选择有先进管理经验和严格管理标准的大型保洁公司进入我县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市场,实现农村环卫保洁市场化全覆盖。扎实推进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了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的垃圾处理系统。探索建立“环卫110”,设立环卫热线电话,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环卫保洁新模式。三是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障线。自2014年开始,县财政列支专项资金,乡镇配套20%,用于补助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村级申请、乡镇(街道)初核、部门把关、领导小组审核”等方式,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重点扶持人畜饮水、农村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和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等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地区供暖试点工作,累计下拨专项资金1.5亿元,实施农村水、电、路及城乡环境整治等项目1100余项。同时,连片整治打造乡村风情休闲型、山水生态型、特色产业型等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四是重点民生实事保障线。第一,实施村级群众事务代办。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从大学毕业生和基层后备干部中,公开考选300名村级便民服务专职代办员,实现全县421个行政村便民服务代办全覆盖。在县、乡设立村级群众事务代办中心,在村居设置便民服务代办点,建立闭环式服务流程,构建起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截至2017年底,已累计为群众全程代办事项26.5万余件,直接为群众节省交通费、误工费5000余万元。第二,实施特困群众救助。在低保、医保等常规救助的基础上,对等钱救命的特困群众进行兜底式救助。充分挖掘利用社会和市场的力量,成立县慈善总会,筹集资金6640万元。同时,通过县财政列支、向上级争取、公益机构赞助等多渠道筹集临时救助资金。优先救助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优抚对象和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的人员。该项措施实施以来,累计救助1220人次,发放救助金2800余万元。第三,实施孝心养老基金。设立2000万元家庭养老孝心基金,在子女每月赡养老人不低于100元的前提下,按照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补助20元,80岁以上老人每月补助30元,9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补助5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有效解决了7.14万名70岁以上老人基本生活问题,实现了孝心基金兜底保障。
四点启示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必须抓住基层组织建设这一核心,夯实农村发展的根基和堡垒。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必须站在事关党的执政根基稳固的战略高度,坚持不懈地抓好基层组织建设。费县坚持把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运转作为关键环节,一年一个主题,通过对村级班子分类施治,落实党建经费和村干部工资待遇,实施“四抓两提升”工程,对农村党员干部实行“三个全员”等措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显著增强,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必须坚持城乡一体的工作导向,推动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农村社会治理是整个社会治理中的薄弱环节,这个“短板”能否补好,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要推动经济社会整体向前发展,必须强化系统思维,统筹兼顾,全面协调,既重“城”,更重“乡”。费县坚持城乡一体化布局、一体化谋划、一体化推进,促进生产要素、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倾斜,解决了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难题,让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充分激活了农村发展动力。
农村治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必须树立全面系统的治理思维,吸引社会各方共同参与。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社会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构成更加多元多样,应重新审视政府对于乡村社会的行政性管理或控制,让乡村内部的自主性力量在社会秩序维持、冲突矛盾化解等领域发挥基础性作用。费县充分调动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民间力量等各方资源,推动治理手段从单一行政管理向行政、法律、经济、教育、文化等多种手段综合转变,形成了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多元化社会治理网络。特别是通过构建矛盾调处化解机制,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夯实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农民群众是农村社会共建共享的主体,必须筑牢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红利”。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费县建立“3+4”农村治理保障体系,每年需要投入1亿元以上,给县级财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这笔投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极大地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全县每年用于特困救助和便民服务代办的资金大约2000万元,相当于用修一公里一级公路的钱,打通了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心路”,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作者罗宗毅系中央党校原教育长、教授;郭鲁江系中央党校办公厅干部;李作钦系中央党校培训部副主任)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学习时报所有。未经中央党校报刊社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如需使用请点击后方“获取授权”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