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全党智慧,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演进的客观规律,深刻洞察经济运行的内在走势,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论断,提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新发展理念,部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振兴我国实体经济,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新常态、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有机整体,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2013年12月,基于我们党对经济发展新阶段趋势性特征的科学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新常态的重大论断,之后又多次阐述其内涵,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成为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2015年10月,在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描绘出新蓝图。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时提出的治本之策,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新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指引,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确立了主线。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矛盾的阶段性特征已经发生变化,过去是短缺、需要大量生产,现在是过剩和需求多样化、需要形成供需匹配机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就是要用改革的办法消除资源优化配置和要素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破解发展约束,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
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要思想,是新阶段经济发展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是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如何认识新阶段经济、如何发展新阶段经济、如何解决新阶段经济中突出矛盾的系统认识,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系统性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这一系列重大理论,反映了在正确认识经济发展规律、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上,党的理论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创新,每个时期的决策和论断,都是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我们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益不断优化提升。创新发展方面,分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智能制造等方兴未艾,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孕育壮大,一批技术含量高、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新产品快速成长,旅游、养老等“幸福产业”快速发展,远程教育、在线医疗等新服务模式不断涌现。2016年全年新登记企业增长24.5%,平均每天新增1.5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平均每天新增4.5万户。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GDP的15%,成为国民经济的新亮点。协调发展方面,中西部主要指标增速快于东部,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城市群良性互动,继续成为稳定经济的压舱石;2016年城镇化率达57%,城乡协调性增强。绿色发展方面,2016年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各项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5.6%和4%,74个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9.1%;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开放发展方面,“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积极成果,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30多个沿线国家同中方签署了合作协议,20多个国家同中方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新增7个自贸试验区,不断产生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新设12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进出口逐步回稳。共享发展方面,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2,连续3年低于3.0;脱贫攻坚833个县易地搬迁项目全部开工,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有序开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加快推进。新发展理念的全面贯彻,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益集约型转变。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积累了不少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圆满完成。2016年退出钢铁产能6500万吨、煤炭产能2.9亿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分流职工得到较好安置。工业去库存和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成效明显,实现企业税负只减不增,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办了一批当前急需又利长远的大事。
创新推动“放管服”改革,形成了上下协同推进的局面。浙江、宁夏等对投资进行分类管理,探索试行“负面清单+标准+承诺”制,江苏一些地方推行“容缺审批”“并联审批”“九评合一”等,天津等地探索推出了“双随机监管”模式,吉林等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投资审批代理服务。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了准入门槛,“互联网+政务”实现了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社会反映强烈的市场准入、投资建设、生产经营、中介服务等领域的痛点难点堵点,成为简政放权等改革的着力点,形成了群众“点菜”、政府“端菜”局面。
要素价格改革全方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大。水、电等领域价格改革不断深化,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市场化机制不断健全,一些地方在农村“三块地”和“三权分置”改革方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金融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民营银行申设不再设限,利率、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步伐加快,多元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健全,直接融资比重不断提高。玉米收储体制改革已经启动,“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改革模式有望全面推开。
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黑龙江省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以市场化机制为核心,全面推进企业内部各项改革措施落地,尤其是在推进企业内部劳动、人事、考核分配等三项制度改革,新班子带来新气象,产品质量、合同履约稳步提高,成本大幅降低。河北省邯钢集团,眼睛向内,抓改革要效益,“成本否决”向“效益否决”转型,实现做强做优做大和“瘦身健体”的有机统一。
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出现不少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开源创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兴起,新旧动能正在接续转化、融合共进。
全国上下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但一些领域仍存在困难:处置“僵尸企业”和化解过剩产能方面,最大困难是人员分流安置和债务处置;去杠杆方面,最大难题是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信用风险事件增多,处理不好可能引起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资产价格泡沫方面,最大问题是结构性的高房价、高库存,再加上流通中货币不少,整个经济的“房地产繁荣”积累了较大经济金融风险。
从政府、市场、企业和个人四个层面发力,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营造振兴实体经济的良好环境
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于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立足于短期需要和长远发展,立足于国情特点和世界大势,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十三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主线,从四个层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破解实体经济发展约束,使“政府管理更简约、市场更有效率、企业更有活力、个人更有积极性”,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政府层面,通过简政放权等改革发挥“更好”作用。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着力在狠抓政策落地、加强制度建设上下功夫,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更加注重界定权力边界、责任边界和权责匹配,解决“放管服”中难点问题。“放”要继续放权于市场,还权于企业,要厘清市场和政府边界,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审批许可。“管”要着力解决监管多头重复和缺位乏力并存的矛盾,以行政许可权集中改革带动监管体制创新,以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创新监管方式,以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多元监管格局。“服”要在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上下功夫。研究实行“谁设权谁付费”,从源头上消除设权的利益冲动;进一步减税降费,把政府对企业的各类扶持资金改为直接减税,适度降低企业缴纳“五险一金”比率;总结推广地方经验,比如推广浙江、宁夏等地的“负面清单+标准+承诺+备案”制;加快实施“先照减证”,把工作重点转到清理不必要的后置审批和许可上来。
市场层面,通过价格要素市场等改革发挥“决定性”作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解决粮食高产量、高储备、高进口、高成本和价格机制等问题。进一步深化水、电等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价格改革,着力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劳动者能进能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富余人员自谋职业的市场化用工平台。加速推进农村“三块地”和“三权分置”改革,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尽快形成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深化财税体制和金融改革,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完善金融价格体系,解除“金融抑制”,减少各类补贴,改为降税减费等,通过财税、金融价格等信号引导要素资源流动。推进社保等制度改革,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企业层面,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当前供给过剩的领域主要是传统重化工业,生产要素流动难、“僵尸企业”多等问题在一些国有企业比较突出。要着力解决富余人员分离再就业、不良债权重组、企业破产重整等难题。加快探索破产清偿、托管再造、并购重组和扶持发展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做到去产能与深化改革结合、减员与再就业结合、脱困与拿出杀手锏结合,使企业生产能多能少、员工能进能出、企业能生能死,激发国有企业的生机活力。
个人层面,通过“双创”“互联网+”等激发创造力。发挥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作用,“集众智,合众力”,焕发亿万人民的创造活力,发展众创经济、分享经济。让人人参与,发挥潜能去追求人生价值;让人人受益,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抓住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机遇,努力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转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抓住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工匠精神成为一种价值追求,使更多企业形成独特优势,培育更多“百年老店”。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学习时报所有。未经中央党校报刊社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如需使用请点击后方“获取授权”按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