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数十年来,无论是中国的道路、理论还是制度,都有一个明显的标签,这就是“特色”。耐人寻味的在于,一般标签都是被动地被外人所贴,但这个标签却是中国自己主动郑重严肃、特意强调、着力打造的。哲学社会科学也不例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对中国来说,“特色”不是意识形态论辩的挡箭牌,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执着的话语背后是走自己路的坚定不移,是把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一以贯之,是在自己的历史文化中让制度内生性演化的高度自觉。所以产生了与西方社会有很大差异的道路选择与道理建构。
中国的这种努力是一厢情愿的异想天开吗?当然不是。在西方社会不断唱衰的声音中,这“特色”的道路与“特色”的道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不仅改变了中国,也开始改变着世界。正是这样的道路选择与道理建构让一个饱受外族欺侮的国家不仅站了起来、发展起来,现在都已经开始了从大国迈向强国的更新征程;也正是这样的道路选择与道理建构让占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社会民众不仅已经总体小康,而且马上实现全面小康,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当西方社会因其制度性的危机或自怨自艾或迁怒他人的时候,这样的道路选择与道理建构让中国“风景这边独好”。
这一切是偶然的吗?恐怕不是,甚至根本不是。名为“特色”,但眼光是世界的,情怀是人类的,思维是整体的。“特色”面对的是普遍的问题,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平发展;“特色”回应的是共同的期待,如何让一个社会中更多的人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特色”体现的是一般性的规律,在既定的生产力框架下如何让制度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推动生产力向更高水平发展。这些问题、期待、规律不仅中国在思考,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绝大多数的民众都在孜孜以求。中国道路与中国道理不过是富含中国风格、体现中国气派而呈现中国特色罢了。
历史辩证法告诉我们,自称“特色”不见得是区域性的,标榜“普世”倒可能装的是私货。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这一点从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上可以看得很清楚。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欧社会,当初对中国社会来说绝对是“舶来品”。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奋斗、探索、变革、发展到了今天,虽然我们不能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等同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但立足“特色”、致力“特色”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客观上已经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体、主流、主要内容,这是不用回避也回避不了的事实。也许日后西方人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会发现真正鲜活的马克思主义竟然是来自中国的“舶来品”。
在道理创新上是如此,在道路、制度创新上又何尝不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传递的正是这样一种自信与自觉。
中国方案不是某一种具体的制度体制模式,也绝不主张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但中国方案也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而上玄思,不是一种说得通做不到的空想。从根本上讲,中国方案是一种新世界观、新价值观和新方法论,是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而进行的道路设计与道理建构。当新时代、新世界需要新的世界观、新的方法论的时候,中国方案不应该缺席,也不会缺席。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一带一路”的百花园、顺风车,再到文明多样性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以及全球治理体制的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等等。当这些理念越来越为世界所接纳、所认同、所追捧时,中国再一次当之无愧成为了“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学习时报所有。未经中央党校报刊社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如需使用请点击后方“获取授权”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