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局   当代世界   学术人生   社会治理   领导论苑   党史党建   市场经济   军事国防   党校教学   中外历史   民主法治   思想理论   文化教育   学员论坛   调查研究   读书治学   党校新闻   科技前沿   党校科研   文史参阅   学习文苑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技战略
自主创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汪克强    2018-06-06 07:24:32

  核心阅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宏大艰巨任务,也是复杂系统工程,涉及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各个层次和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持续协同努力。我国已具备较好科技基础,拥有巨大的市场优势、资本优势、劳动力优势,加上体制优势和改革的有力撬动,一定能加速推动自主创新,早日建成世界科技强国。

 

  在刚刚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要矢志不移自主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这一重要思想,为新时代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根本路径。

  增强走自主创新道路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实力开始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提升,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我国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但也必须充分正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存在巨大差距,基础研究短板突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缺乏,技术研发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不够,高水平科技供给不足,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最近,“中兴事件”的发生,对我国产业界、科技界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都是一次极为深刻的“芯痛”。这表明,在我国信息技术和产业“万花筒”般繁荣发展的背后,“缺芯少魂”的根本问题依然严峻地摆在国人面前。在其他一些重要领域,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个问题。

  在我国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快速发展的今天,想在高精尖技术上实行“拿来主义”,不仅不现实,而且不可能。我们应从这次“芯痛”事件中汲取教训,知痛而后醒,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发,在关系国家命脉和重大战略利益的创新领域,一定要立足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一个时期以来,国人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认知往往存在两种极端倾向。讲成绩一派大好,于是欢欣鼓舞,陷入盲目乐观;讲差距又几乎一无是处,于是惊慌失措,耽于悲观丧气。这两种倾向都是有害无益的。要以实事求是、全面客观的态度,既充分看到取得的成绩、进展和光明前景,也要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严峻挑战,既不因前者而妄自尊大,也不因后者而妄自菲薄。要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的重大战略意义,进一步增强全民族的自主创新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强化重大创新领域战略布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最紧迫的任务。以自主创新作为战略支撑,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要求。要按照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部类设计和建设目标,凝练科技需求,科学前瞻选择创新方向和重点,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无缝衔接。在创新布局上,应着眼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兼顾前瞻和务实、当前和长远、重点与全局,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机器人、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等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打造未来发展新引擎;也要找准短板,重点突破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环境、健康医药、航天航空、智能制造等领域技术瓶颈,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支柱。

  在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领域,必须自主构建全创新链、全产业链。事实证明,不管通过何种方式,依靠国外技术和产品不可能构建起自主可控、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历史上,我国在超级计算机、大飞机等领域,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近年来,在被誉为“新材料之王”的高性能碳纤维领域,也由于缺乏全产业链战略统筹,加上外企针对性低价策略切断市场支持,导致我国至今难以形成完整的技术和产业体系。我们必须直面现实,丢掉侥幸和幻想,彻底摒弃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行“拿来主义”的一厢情愿,彻底摒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短视思维,坚持依托本土技术和国内市场,把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真正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坚实基础上,把创新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上。

  加快实施并拓展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是国家自主创新意志、自主创新目标的集中体现,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途径。我们要抓好已部署科技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聚焦目标,集中力量,加强组织,协同攻关,强化倒逼机制,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前瞻部署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拓展领域,延伸链条,梯次接续,统筹推进,在战略必争领域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通过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集结精锐力量,整合优势资源,开展协同攻关,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增加发展动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我国已陆续实施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项目高投入、低转化的问题,“科技之花”并未结出应有的“产业之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项目设计与应用脱节。以研发芯片为例,科研项目一般只要求样片通过实验室测试,而工业级应用则需在复杂环境变化条件下保持芯片性能稳定;即使进入量产阶段,也还需要在大量市场应用中反复试错排错,持续迭代优化。如果在目标设计上不考虑这些,就决定了这类成果交差容易量产难、报奖容易应用难。也有一些项目不顾产业承接能力,盲目追求技术上的高指标,往往导致成果鼓舞人心、应用无法落地,只能束之高阁。因此,应强化项目目标对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产出一批能用、好用、管用、够用的高水平成果,并通过完善落实相应的产业配套政策,真正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体制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既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更要求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领域布局、重大项目、创新环境、基础设施、政策制度等方面,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市场要成为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产业技术投资决策的核心。政府投资应与创投机构、金融企业合作,减少直接投资,避免盲目投资,提高监管和使用效率。可推广高铁和风电行业经验,政府以客户身份刺激创新,推动创新产品快速规模产业化,并通过逐步提高技术标准,支持市场竞争,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与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要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不同创新主体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更好释放和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除依托中科院和国防科研机构等优势创新力量,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外,还要大力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同时发挥高校的基础研究、自由探索和人才培养优势,夯实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与人才基础。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国家创新体系和自主创新能力构成中处于关键地位。以互联网和信息产业为例,企业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固然能带来流量和财富,但最终比拼的还是核心技术实力和原创能力。如华为的创新能力,就源于其长期聚焦特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施“针尖式战略”,高强度研发投入。总体上,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要进一步引导支持各类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基础研究,专注前沿核心技术研发,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

  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能力之源。目前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最大瓶颈,是基础研究薄弱,缺乏科学思想和原创能力。所以,未来我国创新驱动的发力点应该更加关注基础研究,既要强化稳定支持,更要优化投入结构,完善基础研究多元化支持机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基础研究。

  颠覆性技术往往通过另辟蹊径启动技术突袭,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从低端和边缘市场切入,取代现有主流技术;对产业经济来说,更意味着改变游戏规则,开辟新的市场和新的价值体系,对抢占科技和产业经济制高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把培育和发展颠覆性技术,开辟新的技术方向和道路,作为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路径。

  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不能靠规划和组织,也不完全靠大规模资金投入和人才堆积,关键是要创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要区分科学与技术,更加精准地支持基础研究,不能把发展技术的思路直接搬过来为发展科学铺路,也不应简单套用管理技术创新的方式来组织基础研究。培育颠覆性技术创新,更要构建鼓励冒险、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政策环境。不能敲锣打鼓、热热闹闹,更不能急功近利、虚夸浮躁,要让科研人员能够沉心静气、潜心钻研,让奇思妙想才能充分涌流,使基础研究开花结果。

  在国际竞争合作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关起门来搞创新。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也是全球流动的。必须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进自主创新,在开放竞争合作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面对技术差距,我们既不能为对手现有的强大优势所压倒,失去创新自信和勇气,重新回到跟踪模仿的老路上;也不能被简单的非理性情绪所裹挟,失去战略定力和韧性,重新陷入自我封闭的死胡同。

  适应全球化发展和国际竞争合作新趋势,要围绕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和深化开放合作,提高科技计划、科研设施对外开放水平,参与和发起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促进高科技人才引进交流,布局和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以更大力度、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宏大艰巨任务,也是复杂系统工程,涉及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各个层次和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持续协同努力。我国已具备较好科技基础,拥有巨大的市场优势、资本优势、劳动力优势,加上体制优势和改革的有力撬动,一定能加速推动自主创新,早日建成世界科技强国。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学习时报所有。未经中央党校报刊社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如需使用请点击后方“获取授权”按钮!
 
  精华推荐
李克强:发挥好人力人才资源优势 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李克强:发挥好人力人才资源优势 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努力实现
永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永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励志与笃行 励志与笃行
宋朝皇帝的人文修养 宋朝皇帝的人文修养
一盏指引我们不懈奋斗的明灯 一盏指引我们不懈奋斗的明灯
  新闻点击排行
  • 金句!5年来,习近平这样说上合
  • 李克强:发挥好人力人才资源优势 促
  • 陈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两
  • “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 “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
  •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
  • “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
  •   微信扫一扫
    报刊社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央党校报刊社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京ICP备1200211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