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扣子从一 开始就要扣好。”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陕西师范大学为新入学的2017级公费师范生开设“理想信念与卓越师范人才培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必修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并逐步将范围扩大到了全体公费师范生,这在全国范围内首开先河。课程采用讲课辅导、读书沙龙、自主阅读、主题演讲、辩论比赛等多种形式,聚焦指导学生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意志和品格的奋斗故事,引导和激励大学生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自觉树立“扎根西部、脚踏实地,爱岗敬业、服务教育,心系人民、矢志报国”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
随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课程教学的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学习研讨的队伍中来。几个月的时间里,学生们自发撰写了心得体会1000余篇,已梳理遴选出100篇,归为4个篇章结集,并将30个小组的研讨记录附照片汇编成册《理想信念与卓越教师人才培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据悉,这本书计划将于近期出版。
“他是我的人生榜样”
“我感到习近平总书记离我们更近了。”外国语学院2016级学生冉秘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写下了这样的体会。“经历是一种财富,苦难也是一种锻炼。他是我们跨时代的同龄人,信念坚定,爱国为民,勤于学习,敏于思考,吃苦耐劳。我希望自己可以变成一个像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那样优秀的人,他是我的人生榜样。”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2017级学生陶萧筱动情地说。在陕西师范大学,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向青年习近平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广大学生深深地被青年习近平的优秀品质和精神所折服,纷纷将青年习近平视为自己的学习榜样。
坚定理想信念,扎根基层教育,是学生们在接受学习时报采访时使用频次最高的话语。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学生王雨来自内蒙古自治区,按照国家相关政策,作为公费师范生的她毕业后将回到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家乡,从事基层教育工作。她告诉记者,上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必修课,她更加坚定了从事这份平凡工作的决心。她说,“我对扎根精神的理解不是要有多伟大多宏伟的志向,而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踏踏实实地努力付出,这才是最珍贵的。我觉得这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带给我的最震撼的阅读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这是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2017级学生刘艺萱最喜爱的一句话。她说:“上完这门课,我有一个直接的感受,那就是对于青年习近平来说,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不过是将读书这件事换了一个地方去做。他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我一定要学习他这种热爱读书、热爱学习的精神。”作为一名理科生,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2015级学生韩昭亨坦言自己之前读书还不够多。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他对书中青年习近平的读书经历感触很深,他语气坚定地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代读书是很有定力的,他坚持不懈地大量阅读,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这些读书方法对我读书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在采访的过程中,许多学生表示,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他们对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人民领袖的成长经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大家普遍认为,“年龄最小、插队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确实是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的鲜明印记。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2017级学生庄舒瑜说,“我觉得,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离开学校和家庭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让他真正接了地气,了解了国情,贴近了人民,真切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冷暖和疾苦。他说,当年离开梁家河的时候,有个想法,如果将来有机会从政,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实践证明,他是这么说的,也真的是这么做的”。从读懂一个人,到读懂一个国,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学生杨钰钰的两点学习感悟。通过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这门课程,不仅拉近了她与青年习近平的距离,也使她真正认识到人民领袖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学院董辉副教授说:“课程的开设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本人也有很大的触动。在备课和研讨的过程中,我最突出的感受是,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他还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着重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找到了深刻的思想根源。“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习近平总书记离开梁家河后,接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石春阳如此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为民情怀。为人民服务,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的坚定目标。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史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史。只有真正站在人民立场的党,才能永远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课程的启动和延伸中,老师通过更加深入地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文本,通过与学生更为深入的互动交流,也在不断受益。作为主讲教师,校党委原副书记王涛教授说,“在公费师范生中开设《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课,我觉得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上这门课,我们要在文本研读上下更大的功夫。我和我的研究生助教在备课时,都从这本书里深受教育”。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力波教授告诉记者,“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我从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上,进一步加深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理解、认识和领悟,在教学相长中提升了自身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水平。同时,学生中形成的对青年习近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非凡经历的学习、研讨和歌颂热潮,也深深感染、鞭策着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根讲坛,教书育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尽绵薄之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吉玲副教授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艰苦环境下不懈奋斗的鲜活事例、生动场景及其蕴含的精神力量深深感染了我。作为教育者,我首先接受了教育,并更加明确了思政课教师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成长成才的使命与担当。此次授课,使我更加坚定了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信心,增强了思政课质量提升的自觉探究意识,确立了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逻辑的研究,来支撑本课程教研一体化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学院全燕黎副教授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生动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不畏艰辛,在实干苦干中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肉相连的历史画卷。通过学习和讲述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我深刻地感悟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自己必须始终葆有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脚踏实地、勤学实干,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
“要把这门课程长期、高效地开展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结合我校的实际,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落到实处。”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光旭说,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刚一出版的时候,他就被这本书深深吸引,对每一篇访谈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阅读。他表示,这本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通过对29名受访者亲身经历的口述访谈,真实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代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这本书是广大青年学子学习青年习近平,尤其是激励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扎根基层奉献的鲜活教材,为陕西师范大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契机。他强调,学校刚开始决定开设这门课程时,就下决心不搞一阵风,要把这门课程长期、高效地开展下去。在高校,这门课程具有天然的、可持续开展的基础。
谈起这门课程的开设情况,分管教学工作的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部纪实、易读、文风优美的思想政治工作教材,将会成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时他跟教务处有关同志一起讨论的时候就强调,作为一门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尽量不要使用教师单向讲授的传统方式,一定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去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课程教学途径,引导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树立为国家、为人民、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理想信念。
陕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石洛祥说,“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接下来,我们教务部门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教学安排,让《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必修课上出更高水平”。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任晓伟表示,下一步一线老师将以“五个结合”为抓手,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这门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进一步优化完善。一是将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大型纪实文学作品《梁家河》等结合起来,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的理论和政治高度,把落脚点放在对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精神品格的学习与践行上。二是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工作结合起来,通过本门课程教学,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奠定基础。三是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更好更多更集中地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四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考察相结合,组织学生赴梁家河等地实地考察学习,深化学习成果。五是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化课程建设相结合,把本门课程尽快建设成为大规模开放在线的慕课,不断提升该课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学习时报所有。未经中央党校报刊社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如需使用请点击后方“获取授权”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