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举行。中国作为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对“上海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作了深层次的提炼和升华,将“上海精神”从国家关系原则上升为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指导观念,不仅是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顶层设计,也为打造其他区域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8年6月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举行。习近平主席在峰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阐明了“上海精神”的内涵,描绘了上海合作组织的未来蓝图,向世界发出了中国建议、中国声音和中国主张。
凝聚共识不断丰富发展的“上海精神”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7年来,在“上海精神”的指引下,各成员国家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不断提升合作的水平,现已成为一个非常具有典范意义的国际和地区组织。1996年4月,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会晤,创建了“上海五国”会晤机制。与会国家为加强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强化地区安全,摒弃冷战思维,积极探索新型国家关系,不断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随着交流互信的日益加深,上海五国决定于2001年6月15日在上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共同发布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正式提出“上海精神”,其核心理念是“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上海精神”是在“上海五国”多轮会晤的实践中产生的,它不仅是成员国之间的价值共识,而且逐渐成为处理成他们之间关系的准则,其终极目标是维护和促进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上海精神”提出后,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以强化并融入区域合作的各方面。成员国在联合反恐、经贸合作中不断强化互信,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把自身意志强加对方,坚持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对待,鼓励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在相互协作中共谋发展。
此次青岛峰会,中国作为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更是对“上海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作了深层次的提炼和升华。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天下大同,和合共生,“五观”超越了文明冲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旧观念,是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是我国重要的外交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的内涵。上海合作组织作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平台,也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地区合作模式的重要尝试。这“五观”将“上海精神”从国家关系原则上升为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指导观念,不仅是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顶层设计,也为打造其他区域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五观”是对“上海精神”的高度升华和系统发展,内蕴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主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期。尽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但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呼声不容忽视,国际关系民主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尽管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涌现,但捍卫和平的力量终将战胜破坏和平的势力,安全稳定是人心所向。尽管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但“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倡导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着眼破解时代难题,着眼化解风险挑战,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可以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是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大举措,是将地区安全纳入全球安全的重要考量。同时,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是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是全球治理转型对上海合作组织提出的新要求,是抵制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的必由之路。尤其在经济领域,面对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国际贸易中的“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潮流,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倡导新的发展观和合作观,着眼于开放、互利、共赢,拒绝自私自利、短视封闭的狭隘政策,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实现各国经济社会协同进步,解决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在面对一些新兴的、非传统安全领域治理缺少既定规则时,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要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树立新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上海合作组织机制体制的引导和约束下,一方面,成员国自身反对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致力于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另一方面,打造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可以协调区域内各国立场,凝心聚力,阻击逆全球化的思潮。
“上海精神”引领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
“上海精神”的基本核心价值是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根据当今世界的发展形势以及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秉承的发展理念将“上海精神”升华为“五观”。它不仅是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顶层设计,而且也为其提供了具体的实现路径。
互信是提升双边甚至多边关系的前提条件,也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要求。没有互信双边关系必然陷入混乱,区域命运共同体也难以实现。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兼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通过换位思考增进相互理解,通过求同存异促进和睦团结,协调各自立场凝聚互信的力量。
筑牢和平安全是基础。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是上海合作组织的首要目标,也是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全球化将世界紧密相连,各国休戚与共,不可能在其他国家都不安全时只一国安全,所以要共同安全,尤其要相互安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需要在具体的安全行动中结成安全共同体,积极落实打击“三股势力”2019至2021年合作纲要,定期举行联合反恐演习,强化防务安全、执法安全、信息安全合作等。同时,要摒弃冷战思维、集团对抗,践行新的安全观,反对以牺牲别国安全换取自身绝对安全的做法,实现普遍安全。
打造共同发展繁荣的强劲引擎是动力。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融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促进发展战略对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另外,打造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命运共同体,抵御贸易保护主义,坚持在开放中求发展。
拉紧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纽带是润滑剂。我们需要加强人文交流,促进区域内文明互鉴,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实现多元文明共生。以青年交流为抓手,继续推进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消除文化的偏见,增强成员国民众之间的了解,培养民间友谊,形成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最终营造一个上海合作组织多元文化共同体。
共同拓展国际合作伙伴网络是努力方向。强化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身份的认知,以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身份加强同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之间的交流,拓展区域合作通道。另外,需要密切与其他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倡导其他国际组织或区域组织在其固有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相应的命运共同体,推动治理在全球和地区层面实现善治。简而言之,我们将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打造成为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新范式”,引领国际组织向新型国际组织方向转型,进而构建不同的区域命运共同体,最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学习时报所有。未经中央党校报刊社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如需使用请点击后方“获取授权”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