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局   当代世界   学术人生   社会治理   领导论苑   党史党建   市场经济   军事国防   党校教学   中外历史   民主法治   思想理论   文化教育   学员论坛   调查研究   读书治学   党校新闻   科技前沿   党校科研   文史参阅   学习文苑  
  首页 > 学员论坛
以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中央党校第44期中青一班调研组    2018-06-11 00:05:17

核心阅读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农业产业化则是产业兴旺的核心。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就是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一主线,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进而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更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央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战略安排。目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期。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末我国仍有8亿农村户籍人口(含2.86亿农民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3432元,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少2296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依然达到2.71∶1。因此,要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农业必须强起来,农民必须富起来,乡村必须美起来。如果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那么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缺乏坚实的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世界各国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初期,农村生产要素流入城市是基本规律,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将成为常态。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9000美元,正进入工业化中后期;2017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8.52%,但即使将来城镇化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70%以上),也仍会有三四亿人生活在农村。城市不可能漫无边际蔓延,乡村不可能也不应该衰败。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了农业、农村在建设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体现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自身状况的深刻把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农村社会现实问题的重大举措。过去几十年,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一些地方的农村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乡村景象凋敝,生态环境破坏,老龄化、空心村、留守妇女儿童等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对当前农村社会现实问题的有效应对,更是我们党不忘初心和使命,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具体体现。

  农业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农业产业化则是产业兴旺的核心。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就是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一主线,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进而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具体来说,其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体现在五个方面。

  产业兴旺的推动力。农业产业化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关联,推动生产要素在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农业主体之间的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使得农业生产力快速发展。同时,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的拉动,推动农业逐步改变弱质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最终目标就是逐步实现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的推动力。农业产业化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其不仅能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而且能够提供更高品质的农产品,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农民具备了改变自身居住面貌和生活环境的原发动力,农民对生态宜居生活的追求必然会促进村容面貌的改观。而且,农业产业化倡导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工业化生产,也有利于改变农村的村容村貌。

  乡风文明的推动力。要实现乡风文明,前提是必须使农民富起来、农村经济繁荣起来。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带动了农耕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转型。农民因订单农业和合作经济的发展,会更加自觉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办事,更加注重合作共赢和诚实守信,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随着产业化的推进和工业文明的逐步渗透,更多农民会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思维方式,融入市场经济的大市场,分享现代城市文明的成果。

  治理有效的推动力。农业产业化通过组织创新,促进了政府行为创新。为了适应组织创新的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加快职能转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上来,各项管理更趋于服务型、更趋于民主。同时,农业产业化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特别是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不断提高,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相继产生,农户民主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向推动下,农村的基层管理必然会更加科学民主。

  生活富裕的推动力。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民从农业产业化中获得的收入逐步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农业产业化通过改变农业经营方式,提供农业综合经营效益,保障了农民基本收入的稳定,并拓展了农民在加工、销售领域的获利空间,成为促进农民生活富裕的有效途径。据统计,2016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41.7万家(其中龙头企业13万家),辐射带动农户1.27亿户,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年户均增收达3493元,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兴旺需要关注的问题

  产业化层级有待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深度加工不足,例如目前大多数农产品仍停留在鲜活原料产品和初级产品加工供应上,精深加工和再加工率不足,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整体效益低下。根据国际标准,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3∶1以上,美国甚至达到5∶1,但我国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农业产业化层级偏低,导致我国优势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偏小,很难出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产地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二三产业受条件所限,难以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信息化、国际化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科技化程度严重不足。农业科技专业人员总量不足、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低下已经日益成为我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据统计,目前我国每万名农民中仅拥有2.81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远低于日本的5人、美国的7.2人、德国的13.5人的水平。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科技贡献率大约为50%,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40%,远低于日本和德国的80%。另外,我国农业现代化物质装备与发达国家也存在较大差距,例如目前我国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不足70%,而美国、日本在20世纪中叶均已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德国农业机械化甚至已向智能化迈进。

  资源环境问题突出。我国乡村地区的农业基础资源紧缺,人均占有量少,例如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7%。淡水资源只占世界的5.8%,再除以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农业基础资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下问题却一直存在。例如,在灌溉水资源方面,我国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为0.5,而发达国家已达到0.8。另外,我国平均每667m

  地施用的化肥农药量是发达国家的几十倍,但其利用效率却只有0.3-0.4,而发达国家则达到0.7-0.8。由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在浪费宝贵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构成了严重威胁。

  制度支撑力度不够。农村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是限制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例如,目前多数地区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严重妨碍了农业竞争力和农业效益的提高。再如,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中,存在理论、政策、法律和实践的难题,不利于保障工商资本在农业产业投资方面的权益,也不利于调动农户投资和经营的积极性。另外,农村财政、金融体制配套滞后,各级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往往尽可能上收财权、下放事权,由此加剧了农民、龙头企业和基层政府的负担和困难。特别是农村金融抑制现象长期存在,导致农业融资困难较为突出,多数农业产业项目难以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

  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今后较长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人的需求和市场导向进行生产,实现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坚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综合效益和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构建结构合理、技术先进、质量优异、效益良好、竞争力强、协调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用现代科学技术驱动农业、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构建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农业生产体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水平,构建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经营体系。

  大力拓展农村产业发展空间。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种养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服务业,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重塑价值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围绕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众筹农业、品牌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大力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鼓励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渠道开发农业农村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开展生产生活服务,不断拓展农村创业空间。

  切实增加农村有效制度供给。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城乡人才资源双向流动的制度障碍,解除要素下乡的制度限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乡村的各种资源要素活力。深化农业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对农业实施一体化的管理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推动土地“三权分置”和集体资产权能改革。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确保政策性金融供给的同时,积极开展金融制度创新,提高村镇银行的覆盖面。拓展商业银行对农村信贷业务范围,支持新型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加快培养高素质涉农人才队伍。大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农业人才,鼓励更多的高学历青年加入到农业产业的创业大军中来,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人才动力。规范企业管理者的经营行为,培养一大批具有健康、先进理念的农业产业经营者。同时,积极开展技能培训,针对农业产业发展中迫切需求的人才类型进行培训,提升农民服务人员的技能水平。通过富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富有挑战性的高薪制度,吸引海内外人才加入到乡村振兴的产业化大军中来。

  (课题组成员:胡新智 向斌 戴晨京 宫福清 田军)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学习时报所有。未经中央党校报刊社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如需使用请点击后方“获取授权”按钮!
 
  精华推荐
李克强在宁夏考察时强调 让“互联网+”更多惠及重点民生领域 李克强在宁夏考察时强调 让“互联网+”更多惠及重点民生领域
秦国的第一桶金 秦国的第一桶金
国家博物馆要在坚定文化自信上走在前列 国家博物馆要在坚定文化自信上走在前列
以文化定力彰显文化自信 以文化定力彰显文化自信
一路写来四十年 一路写来四十年
  新闻点击排行
  • 金句!5年来,习近平这样说上合
  • 李克强在宁夏考察时强调 让“互联
  • 陈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两
  • “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 “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
  •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
  • “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
  •   微信扫一扫
    报刊社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央党校报刊社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京ICP备1200211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