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故乡江西铅山,有一座颇为知名的“白菜碑”。这是明朝万历年间铅山县令笪继良立下的。他勤政廉洁,爱民如子,治县有方,政绩卓著,尽力维护贫苦百姓利益,深受百姓拥戴。他重视教育,认为“教化关乎风俗,风俗起于人心”,并主持修纂铅山历史上第一部县志《铅书》。县内新岭山“驱虎石”碑也记录了他重赏消除虎患的事迹。《铅山县志》记载,笪继良任内遇到连年灾荒,粮食和蔬菜都已经吃光,有的百姓只能吃树皮草根,甚至有的卖儿鬻女。笪继良以身作则,将自己的朝廷俸禄全部用于赈灾,出于勤政和自勉,他亲自在一块石板上绘下一颗白菜,并题下“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的诗句,后人称之为“白菜碑”。之后历经战火和洪灾,铅山百姓都不遗余力及时救护,使“白菜碑”躲过一次又一次劫难而保存至今。
无疑,“白菜碑”的留存,是百姓评判官员的真实记录,也是人民群众价值选择的历史表达。白菜或青菜所蕴含的寓意代表了百姓的内心期盼,也常被历代正直、廉洁、有为的官员所推崇而自喻清白。明嘉靖进士符验任常州知府时,生活俭朴,常食素菜,军民呼为“符青菜”。清初大吏于成龙,以清廉著称,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清俭之至,日常惟食青菜豆腐,被百姓颂为“于青菜”。曾被康熙封为“天下清官第一”,死后雍正为他痛哭流涕的清官张伯行,曾写下“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的《一字诗》而为人称道。出任江苏巡抚时他谢绝一切馈赠,因弹劾江苏科场噶礼徇私舞弊被免职。扬州百姓自发为他送行,人们知道张伯行一向清廉不收礼物,就带来水果和蔬菜,但张伯行只收了一颗青菜、两块豆腐,表示自己一清二白。
可以说,白菜或青菜,离百姓生活最近,也是亲不亲民的象征,有着特殊的深刻寓意。这也许是为什么铅山百姓500年来始终悉心保护“白菜碑”的缘故吧,因为百姓守护的正是这种同甘共苦、一心为民的“白菜情结”。
而与“白菜碑”相距近2000公里的云南石林县(1998年前称路南县),也有一块令人称奇的石碑——“遗臭碑”,遗臭的主人就是1943年出任路南县长的许良安。许县长一上任就搁置了前任县长制定的《石林初步发展规划》,不顾抗战大局,将抗战田赋中饱私囊,巧立名目征收酒税、差旅费,民众稍有反抗,即动用武装警察予以镇压,并抓捕进步师生。上任不到半年时间就将“国币”150余万元装进自己的腰包。当时一斤猪肉价格是85元国币,许县长半年贪污的钱财可以买17000多斤猪肉。这个数目,也约为当时县财政收入的一半。
许良安贪污和镇压进步师生的暴行激起民愤,师生和群众发起游行示威,痛殴并公审许良安,许深夜化装出逃,惶惶犹如丧家之犬。在强大舆论压力下,云南省政府将许良安免职,但民众并不止恨,要求政府立碑警示。于是“路南县贪官许良安遗臭碑”在1944年1月横空出世。碑文写道:“路南县长许良安者,实我邑空前绝后之贪官。去不有迹,何以惩前,臭既永遗,允堪毖后……然其在县一切卑污阴险劣迹,实有足以遗臭万年者,若不为之刊碑勒石使垂永久,何以抒众愤而戒后人也。爰为之记。”当年的一副对联更是辛辣讥讽了这位许县长:方其未逃,耀武扬威,县长而俨同省长;及其将遁,销声匿迹,大人竟变成小人。横批也直指许良安的姓名:许多劣迹,良心何安。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白菜碑”和“遗臭碑”代表的是截然不同且对立的民意和价值观,主政一方、执柄一时的政府官员品行正不正、处事公不公、政绩实不实,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白菜碑”和“遗臭碑”也是一面镜子,清晰照出的是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和人心向背。历史终归是由人民来评判的,群众也最有发言权。正如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写的那样:“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学习时报所有。未经中央党校报刊社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如需使用请点击后方“获取授权”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