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公立国,秦国兴起刚有转机,襄公却倒在了征伐戎族的路上。外有强敌,内待整合,星火燎原还是烟消云散,历史给襄公的继任者秦文公提出了一道艰难的思考题。
暗中东进
史料记载,秦文公元年,“居西垂宫”。这句话简单平静,却隐藏着秦人的痛苦。西垂宫即西犬丘,据学者考证,位于现在甘肃礼县,这是秦人的发祥地和根据地,也是早期的都邑。这说明,在襄公之后,秦文公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撤出襄公征伐的岐丰之地,向西退守“西垂宫”。
秦人血性,但深知隐忍,生聚教训,时刻期待实现襄公的理想。暂时的后退决不是偃旗息鼓,秦国反而加紧了暗中探索。文公三年,秦人有一次特殊的“远足”,文公亲率700精锐,以游猎为名,向东对岐丰之地进行详细勘察。次年,文公的侦察部队抵达“汧渭之会”,就是现在千河和渭河的交汇地。
“汧渭之会”水草丰茂,秦人祖先曾受封于此,为周朝养马放牧。此外,“汧渭之会”位于西犬丘和周朝旧都镐京连线的中点,可进可退,是绝佳的战略据点。在通盘考量的基础上,文公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在“汧渭之会”营建秦国新的中心。这样既不会惊动岐丰之地的戎族,又能够及早布局,把秦人势力尽可能向东推进。
大国格局
十数年间,文公不断整合积蓄力量,在公元前750年,终于出兵讨伐戎狄,一路高歌猛进,再次踏入岐丰之地。这是自周平王东迁之后,秦对戎狄的重大胜利。16年前,文公之父襄公壮志未酬,命丧岐山,国仇家恨,文公怎能忘怀。而今,三军整肃,卷土重来,一战而定。站在父亲倒下去的地方,环视残阳如血、山河壮美,文公一定在心中默默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文公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很快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把战胜所得土地一分为二,岐山以西,秦自有之;岐山以东,献于周。这可是秦仲、庄公、襄公、文公四代君主浴血奋战、千辛万苦得到的土地啊!
秦襄公在位的后期,周朝已经衰微,只剩下名义上的诸侯共主,“齐、晋、秦、楚始大,政由方伯”。当时,周平王因为秦襄公护送周朝东迁有功,把岐以西的土地封给秦襄公。为了让秦能有积极性讨伐戎狄,周平王“与誓”,正式承诺,“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按照这一协议,秦文公所得的土地,大可全部纳入秦的版图。但是,秦文公审时度势,还是按照秦和周原有的约定,十分大气地把岐以东的土地献于周。这一让,让出了少年秦国的大国格局,也让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聚心聚力
周朝式微,但正统仍在。文公的大气不仅感动了周王,肯定还感动了那些在内心深处拥护周朝的民众。岐山是周的发源地,有大量周朝余民。秦文公践约守诺,增加了周朝余民对秦的好感。于是,秦“收周余民有之”,在岐丰之地站稳了脚跟。
有一方之土,必聚一方之民,凝聚民心是搞好发展的基础。何况,周朝余民中不少人是农业的行家里手,对于当时秦国的产业转型大有裨益。在农耕时代,农业是高端产业,无农不稳,无农不强。国家主导产业逐步由牧业转型到农业,对于秦国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除了生产发展,秦国也高度重视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精神塑造。秦国如旭日初升,正处在制度建设初期,文公亲近周室,不仅出于战略考虑,还想借鉴周朝文化,建立秦国制度的四梁八柱。文公时代,秦国加紧向周朝模仿和学习,设立史官纪事,制定完善刑律,“民多化者”。秦不仅实现了外部扩展,还实现了内部深度整合。
国家凝聚、上下一心,离不了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精神世界,而秦文公恰恰还是一位营造精神世界的高手。文公时代,秦国不仅在物质上体现了大气从容,在精神上也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用“多神”信仰来化解文化冲突,融汇成秦国精神。
在军国大事之余,文公有个“爱好”,重视修建各类神庙。文公十年,梦黄蛇,建鄜畤,祭祀白帝;文公十九年,得“陈宝”石,建陈宝祠;文公二十七年,伐梓树,现青牛,建怒特祠。凡此种种,文公似乎把秦国营造成了神话世界。相对于武力扩展,敬神可能是成本最低的民族融合方式。
你的故事,他的故事,都可以成为我的故事。秦人可以敞开精神怀抱,欢迎周朝余民和各部戎族。
秦国作为周朝的西部屏障,在与戎狄的激烈对抗中逐步成长起来,文公真正实现了对于岐丰之地的有效统治,鲜血和思想一起流淌在前进的道路上。《史记》中对文公评价很高,“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章于文”,也就是说,文公时期,秦步入发展正轨,向着远大目标进发了。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学习时报所有。未经中央党校报刊社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如需使用请点击后方“获取授权”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