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0日,辽宁舰航母编队首次在西太平洋进行歼-15的远洋起降、对海突防突击训练,标志着编队形成了完整的空防体系。与此同时,远在大连的国产航母试航在即,再度引发国内外热议。
中国进入“双航母”时代
试航(Sea Trial)是舰船建造的最后阶段,舰艇以自身动力出海试验,测试其实际的航速、抗风浪性和运转情况等。从2017年4月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航母下水,“双航母”时代就只是时间问题了。今年4月23日,国产航母在拖船的协助下离开舾装港口进行了重心倾斜试验,但没有如外界预料那样驶向外海。通过续建“瓦良格”号,中国掌握了航母的动力系统、雷达、舰载机和拦阻系统等一系列建造技术。国产航母延续了滑跃式甲板和常规动力系统,但也有所改进。一是隐身能力和电子设备有所提升。从外形上看,舰岛更加简洁紧凑,外露天线减少,换装国产新型相控阵雷达,且雷达布局由辽宁舰的正四面改为带斜角的布局。二是舰体结构应会优化。“瓦良格”号前甲板下方预备安装反舰导弹,辽宁舰续建时难以彻底改动,国产航母应该会优化舰体结构,机库面积和载机数量也会增加。三是舰载机种类可能增多。海军版陆基型教练-9G、教练-10已经服役,固定翼舰载预警机的模型也已出现,它们是否能上舰有待观察。
发展航母不走苏联的弯路
中国的航母与苏联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辽宁舰续建自苏联的“瓦良格”号,首艘国产航母也基于此型号改进而来。在发展航母的道路上,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海军战略,中国都应充分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首先,对发展航母不够重视。赫鲁晓夫是唯火箭核武器论者,将航母视作核时代的“海上移动棺材”。古巴导弹危机中,虽然苏联潜艇装备了核鱼雷,但最终在美军监视下被迫上浮,这极大地刺激了苏联领导层。面对美国的航母优势,苏联选择了“饱和攻击”战术,即利用水面舰艇、潜艇和作战飞机等携载反舰导弹,采用大密度、连续攻击的突防方式,使敌航母编队的防空系统在短时间内处于无法应付的饱和状态,以此提高反舰导弹突防概率。这深刻影响了苏联航母的设计理念与作战定位。其次,混合式舰型大行其道。苏联第一代航母“莫斯科”级直升机母舰主要用于反潜,舰前半部类似巡洋舰,舰后半部是直升机飞行甲板;第二代“基辅”级重型航空巡洋舰,有斜角式甲板但没有弹射器,前甲板安装导弹甚至舰炮,这都属于典型的混合式舰型。最后,强调航母自身的海战能力。与同时期西方航母不同的是,苏联航母对舰载机的依赖度较低。如“基辅”级除搭载固定翼的雅克-38外,曾装备大量反舰、反潜和防空导弹。甚至1982开工的第三代航母“苏联”号,前甲板下方依旧装备了SS-N-19反舰导弹垂发系统。这种设计对航母平台的认识不足,占用了宝贵的机库和甲板空间,等到回归世界主流却为时已晚。
运用航母不走大洋争霸的老路
马汉在《海权论》中讲道:“没有海军,我们在紧要关头所表达的国家意志也就仅仅成了一个泥足巨人所做的笨拙无用的姿态而已。”晚清时期有过“塞防”与“海防”之争,中国作为海陆复合国,不能只依赖单一的陆权或海权,必须统筹兼顾。没有海洋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驱动的海军建设往往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故而600年前“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的郑和船队难以为继,冷战期间苏联争霸远洋的舰队也成为经济负担。航母编队的建造和维护花费巨大,在国际环境整体和平稳定的前提下,比较务实的原则是“够用”,而非多多益善。如果随时可以部署一个航母编队,那至少需要两艘甚至三艘航母轮换,即部署一艘,保养一艘,训练或保养途中一艘。发展以航母为代表的远洋海军要在国力承受范围内,以维护本土安全和确保海外利益为战略需求。一方面,向海洋方向推进防御线,确保东海、南海等热点区域的制空制海权,保护本土尤其是沿海经济带;另一方面,实现海外投送,保卫海上交通线与海外权益。中国海军还处于由近海向远洋的发展阶段,尚难达到美国海军具有的全球存在和纵深打击能力。我们既要驳斥“中国航母威胁论”,也要谨防贪大求全的“全核舰队”论。
去年,位于武汉的陆上航母技术验证模型铲平了滑跃起飞甲板,预示着新一代国产航母将采用蒸汽甚至电磁弹射器。中国航母在短时间内小步快跑,跨过了国外几十年的发展阶段,相信媲美“福特”级的核动力航母也为时不远。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学习时报所有。未经中央党校报刊社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如需使用请点击后方“获取授权”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