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一词诞生于2013年以来所形成的知识在网络上传播并交换的现象,这一现象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知识付费”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商业逻辑,由传统以实物为载体的知识交换模式转向新型的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的知识交换模式。“知识付费”的表现形式众多,有微信、微博和知乎的付费打赏形式,有分答、知了、雪球的付费问答形式,有得到、开氪的付费专栏形式以及喜马拉雅、知乎live的付费课程等多种形式。
“知识付费”现象反映的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和传播形态的改变,深层次上反映的是当前社会对于知识需求的爆发。具体而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形成了健全的供给、需求和基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保障的完备商业形式;社会的进步使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广大潜在的知识消费群体已经形成;同时,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公众面临着对知识的需求与繁忙的社会生活之间的矛盾,如何能够在时间有限且碎片化的情况下获取知识,是公众面临的难题,这为“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做足了准备。
2017年以来,“知识付费”进入存量阶段,商业模式成熟,营销手段多元。有互联网研究机构预计,2018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将达到2.92亿人。
互联网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传播方式,然而对一般性、缺乏权威性的知识进行过度的包装,依靠名人或者网红大肆宣传,以赢得客户的消费行为,是现在互联网商业的常见逻辑。鉴于此,所谓的“知识付费”并不是纯粹意义上对于知识的购买,往往变成了一种诱导性消费,这就使得公众的购买服务未必是真正所需的,抑或知识产品的品质缺乏保障,并最终导致公众对于真知的渴望落空,使原本时间紧张、经济能力有限的求知者显得尴尬。
“知识付费”作为知识交换的新生模式,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庞大的需求群体,其诞生是以需求为导向的自发结果。但是,“知识付费”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何才能有效处理好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不断带来的新问题,需要有效规范、合理引导。平台自身建设和发展思路对于“知识付费”的未来至关重要,以用户为导向,提升用户个性化需求和用户体验,完善对知识创作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保护机制;健全内容筛选和推广机制,最大程度地避免内容同质化,提升知识品质;健全知识生产者的筛选和评价机制,做到质量源头控制;付费平台自建知识产业矩阵,转依附型为内生型知识产业架构,健全内部机制是“知识付费”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我国“知识付费”的蓬勃兴起也与近年来全社会范围内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密切相关,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是保障“知识付费”产业良性发展的根本保障。
法制建设是市场有机运行的根本保障。根据“知识付费”模式的运行规律,构建相应的跟踪预警机制,积累对新生事物的认识,这一切最终都要纳入到法制建设的范畴中。
尽管“知识付费”模式刚起步不久,但就其发展势头和相关调查看,有相当数量的公众对该种形式的知识传播有着强烈的兴趣。就其存在的诸多法律外的问题,在尊重市场自身运行规则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市场中的引导作用,培养知识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市场健康发展,良性互动。
2018年是“知识付费”产业的转折年,产业不断壮大,问题也层出不穷。但同时,解决问题的办法正在涌现,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共同致力于“知识付费”产业的未来,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传播与交易平台”,以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公众提供自由的创作空间和知识获取的现代化平台,助力公众求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版权声明】凡来源学习时报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学习时报所有。未经中央党校报刊社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如需使用请点击后方“获取授权”按钮!
|